首页  太极资讯  太极机构  视频教学  太极历史  太极养生  太极名家  太极流派  太极视窗  厚重怀川
 您现在的位置: 太极拳网 >> 厚重怀川 >> 怀川人文
竹林七贤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3/1 9:10:35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③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籍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嵇康被害后托付子女于山涛山涛亦不负旧友王戎自幼聪慧功名心较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在文章创作上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8797395,13839122555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邮编:454002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MAIL:cnjzrb@163.com 豫ICP备05017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