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昺在明初两代帝王(洪武、建文)中,为官达16年之久,恪守尽职,多有建树,对明初经济建设、巩固中央集权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百姓拥戴。
建文帝元年七月初六,张昺受建文帝密旨,监察燕藩(燕王名朱棣,乃明太祖四子,当时企图谋夺帝位)。昺遂调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驻守,将执燕王,因都指挥使张信及库吏李友直向燕王告密,事败,反被燕王所执。燕王劝其降。昺曰:“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仗节不屈,以身殉职,时年42岁(事见张廷玉著《明史》142卷及《张氏族谱序言》)。
张昺遇难后,其家人逃离京都,在朱村隐姓埋名定居下来。后明成祖羡公之忠,敕封为都城隍而立庙以忠名之,并定每年五月十一日为神诞告庙日。明洪熙皇帝颁诏礼部为建文诸臣平反昭雪:“家属悉宥为民,还其田土,戍边者放还。”至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九月二十三日给张昺平反昭雪,谥号忠烈,追赠兵部尚书(事载陈俊义著《明史》)。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万历皇帝昭示天下:“褒録建文诸臣,建表忠祠于南京”,“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于乡,有苗裔者恤录”。发帑建祠,春秋致祭,颁为定典(事见王鸿绪著《明史稿》)。
北朱村张忠烈公祠位于北朱村西南隅,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的明代建筑。纵深100米,宽13米,占地1300平方米。由影壁、山门、前厢房、中庭、后厢房和大殿组成,共7座21间房舍,全系砖木结构。现基本完整,保持原貌。原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庙门高悬“张忠烈公祠”金字匾额,两旁石柱对联为:“忠心明日月一代纲常能振铎;烈气动山河千年俎豆难撼鼎。”上下联联头二字隐寓张昺之谥号“忠烈”。影壁为歇山式琉璃瓦顶;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灰瓦顶,两侧有八字红墙,方柱状门墩,雕刻精致。前后厢房亦为硬山灰瓦顶,前带廊庑,为龙首或卷云状樑头;原中庭挂有“丹心曜日”金字匾,可惜早年被毁,柱石基础尚存。正殿三楹,正中悬挂“气撼山岳”金字匾,两旁明柱上对联为:“大节凛燕山六百载至今如昨,崇祠留太行万千劫虽死犹生。”殿内正中悬挂有张昺画像,头戴二品梁冠,身着二品朝服,容貌端庄。大殿硬山灰瓦顶,有兽脊,门窗有精美木雕。殿前有月台、庑廊和清代重修碑记。公元1984年修葺大殿时,在其椠杆上发现有明万历十九年题记,更证实为明代建筑。
张昺祠,为张氏族人过年过节奉祀先人,敦宗睦族,友善乡里,拜勉共进的圣地。平时为村里老年人聚集娱乐的活动场所,有专人护理。是焦作地区保存较少且有明确纪年的大型明代建筑,在当地颇具影响。北朱村张忠烈公祠因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兼备,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将其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王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