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
温县烘范窑出土的革带扣范。 张保民 摄 |
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的基础上编写了发掘简报,又与《中国冶金史》编写小组合作,经过深入研究,编著了《汉代叠铸——温县烘范窑的发掘和研究》一书,于1978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汉代叠铸》共分五大部分:一、概述;二、叠铸泥范、烘范窑及其他遗物;三、叠铸工艺;四、温县叠铸技术的分析;五、结语。最后还附有两份“叠铸范工艺参数总表”。冶金考古是考古研究的新课题之一,温县东汉烘范窑才考古发掘以及《汉代叠铸——温县烘范窑的发掘和研究》一书的出版,是“文革”结束之后出版的一部重要科技考古专著,反映了我国古代铸造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
所谓叠铸或层叠铸造,是我国古代先民创造出的一种先进的金属铸造技术,是用多个泥范逐层叠合起来,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入金属液,一次可得到成百上千个铸件,生产效率更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利用铜范盒翻制叠铸范片的工艺。在汉代,叠铸法不仅用于铸币,还用来铸造车马器和装饰品。汉代的叠铸陶范,在陕西西安、山东临淄等地曾多次出土,其中以温县烘范窑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是研究中国古代叠铸技术的可贵实物资料,代表了东汉时期的叠铸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所用工艺参数与现存传统叠铸工艺相当接近。从铸造技术总的历史发展来看,应当说,它就是现代层叠铸和壳型精密铸造的前身。由于它能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活塞环、锁芯、表壳等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
温县东汉烘范窑与传说中的“司马懿转兵洞”相毗邻,而且出土的陶范多为马具,因此引起了有关烘范窑是司马懿私铸兵器马具,就地隐藏在转兵洞内,暗地里培训私家兵马势力的猜测和传说。温县出土的烘范窑陶范,除了国家和省博物院收藏之外,温县博物馆尚保存有一少部分,共计28件套,这些珍贵文物陈列在温县博物馆的展厅里向公众展示,使我们能直观地、近距离地感受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仿佛穿越历史,现场感知那种红火、热烈的劳动场面。
□ 张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