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张保民 摄 |
![]() |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张保民 摄 |
![]() |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张保民 摄 |
![]() |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张保民 摄 |
目前,从安乐寨周围的村名还可以看出当年晋王城的规模范围和布局结构。安乐寨西北部的上苑村,即温故城,当年名上花苑,为帝妃们游乐的御花园,园内有人工开凿的河湖山水,古济水自西侧流过,当年可乘船游玩。外城东关,有司马氏招贤纳士之驿馆,招贤村因此得名。安乐寨村东边和南边有辛庄三个村、小营村和梨园村、禅房村,辛庄三个村是晋王城田猎之处,小营村是御林军的练兵校场,梨园村是晋王城的文化艺术娱乐场所,禅房村则是晋王城的礼佛之处,晋王曾在此祭祀天地社稷。安乐寨北边,则有东城外、西城外、树楼、护庄村,分别为晋王城的东西城宇及御林军兵营和戍楼所在地。晋王城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结构由此可见一斑。
在上苑村西部,靠近猪龙河(古济水)的高大土台,原叫虢公台,系周桓王17年(前703年),周大臣虢仲率诸侯国集结军队进攻晋的曲沃时,在此誓师而得名。公元236年,司马懿将远征辽东公孙渊,率兵路过家乡温县,在虢公台与父老故友宴饮,慷慨而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因此虢公台也被称为“司马懿贺酒台”。目前此台尚存,只是面积已缩小很多。
晋王城作为温县第二个县城约450年,直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东迁至现在的温县城,后逐渐荒废,加之历年受黄河水患和战争之乱,外城湮灭,寨墙倾颓。到了明清时期,在内城修筑了高大的寨子,名曰安乐寨。2008年,安乐寨村发现了明代崇祯年间及清代同治年间修补寨墙的碑刻,为我们了解安乐寨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可靠证据。明崇祯十年(1638年)碑文记载:“县治西三十里,旧有古城,原司马懿之故址也,遗迹微存,孰过而问之,于崇祯元年……修筑名曰安乐寨。”清代同治8年(1870年)《重修安乐寨碑》记载,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战乱,“大河南北不胜其苦,人心恐惧……安乐寨旧有城碟可恃,但时远年湮不无损坏,于是安乐寨王德敏与外五村公议各捐钱修补……”。据温县志记载,安乐寨有南三门,东西及西北东北各一门,共7座寨门。寨门朝外一面刻“司马故里”,朝内一侧刻“安怀寨”,后改为安乐寨。温县政协委员杨文翰老先生多方调查,找到了东门和西北门内面镶嵌的“安怀寨”两块石匾。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残存的安乐寨城墙也在快速缩小消失。目前仅剩下西边些许残段,高尚有3米左右,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假如这点城墙也消失湮灭,是作为司马故里温县的巨大损失。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加固保护和利用,对这个具有重大文化内涵价值的省保单位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 张保民 赵慧钦
![]() |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张保民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