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广州 摄 |
郝广州 摄
|
郝广州 摄 |
回到单位后,找来民国22年纂修的温县志,想查找些关于节妇的一些蛛丝马迹,翻开县志后,却不禁大吃一惊。在这部民国22年的县志里,竟然有很大的篇幅是记载节妇烈女的,初步计算,竟然有28个页码记载节妇烈女的名单事迹,共有625人之多!细读她们的事迹,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原来,所谓的节妇烈女,其实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或者自杀殉夫,或者守寡终身,殉夫者烈女,守寡者节妇。多少愚昧、愚忠、愚人、愚事,都是为这“节烈”二字!那些节妇烈女在县志里连个名字也没有,或者是某某之女,或者是某某之妻某某氏,可怜她们的节烈,换来的也只是父亲或者丈夫的英名流传。查遍县志,只找到一句话“高步云妻陈氏,道光十五年旌表”,具体事迹则没有记载,但我想,她的事迹从对联来看,和县志里记载的其他人相比,遭际也都差不多,她能得到皇上圣旨旌表,应该比其他节妇更惨痛、更悲苦吧?为了使大家对这些节妇的遭际有更深刻直观的感悟,现摘录几则供大家研读。
“牛洼牛有容妻司马氏,年十九夫亡,善事翁姑,抚侄为嗣,守节53年,同治六年旌其门。”
“平皋镇原兆行妻王氏,年十五于归,二载夫亡,亲老家贫,又无子嗣,茹苦含辛,至八十一岁终。族人原应三为立墓碑以记之。”
“张麻里妻田氏,年十六于归,未一年,麻里死,族人逼令改适,遂自刭死。”
看了这几则,已经清楚所谓的节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代妇女从小被教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妇女改嫁被人侧目视之。一旦丈夫亡故,或殉或守,或烈或节,守寡妇女别无选择。节妇只能过着孤苦冷寂的生活,把大门紧闭,谨言慎行,抚幼奉老,孤灯独对,心如死灰,默默在岁月的炉火中煎熬,直到岁月久远,驾鹤归西,落得个“节孝”的名声。活着万般苦,死后享哀荣。可是,那些所谓旌表石匾、贞洁牌坊只不过是封建制度的遮羞布而已!这块尊崇的遮羞布之下,流淌着多少可怜妇女的清冷眼泪,浸染着多少无奈妇女的斑斑血痕……
□ 张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