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1998年,中日考古人员历时近两年的发掘,确定府城遗址是一座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先商时期军事重镇。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墙周长约1200米,面积不足9万平方米,西、北城墙保存较好,现存2至3米高。从发掘情况看,城墙是用比较小的集束木棍夯砸而成,每捆约由15个到20个小木棍组成。城址内还发现了四座大型宫殿基址,其中1号宫殿面积最大,保存较为完整。它分为前后两个院落,中间是正殿,它与周围的配殿、回廊连为一体,这种建筑形制在商代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二里头时期,商代早期、晚期以及西周、汉代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有100余件。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考察后认为,这座城的发现为解决夏商关系以及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因此,2000年6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府城遗址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自始至终参与府城遗址考古发掘的焦作文物工作队原队长杨贵金先生认为,府城作为先商军事重镇的形成,得力于古焦作一带独特的地理形势。当时的焦作地区,分布着太行八关中的三关以及黄河上的一个渡口。三关分别是位于济源的轵关、位于沁阳的太行关以及位于修武与辉县交界处的白陉关,这三关可以说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通道。一个渡口,则是黄河上的孟津渡口。据杨贵金先生推断,有可能在仰韶文化时期,孟津渡口就已经成为人们来往于黄河南北的一个重要渡口。杨贵金先生在数十年的焦作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奇特的文化面貌:以沁河为界,在沁河以西,分布的主要是夏文化;而沁河以东,分布的主要是商文化,确切地说,应该是先商文化,也就是商人未取得政权以前所创造出的文化类型。具体说来,在沁河以西的济源、沁阳、温县一带的文化遗存,是以二里头夏文化为主,以先商文化为辅,在这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夏人常用的橄榄形罐、平底盘等;而在沁河以东的焦作、修武到新乡的辉县一带的文化遗存,则是以先商文化为主,以夏文化为辅,这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先商人常用的三足鬲等炊器,而像小牛角一样的足鬲在这里的灰坑中比比皆是。
修武县的先商文化遗存,还有商家和李屯遗址。商冢在修武县城东,现存面积近50亩,其遗址与商的七世祖王亥有关,王亥以贩牛壮大了商部落,后其渡河来到这里的有易部落,与有易国的女人发生恋情,被有易酋长绵臣夺牛杀人,王亥被葬的地方,就得名为商冢。李屯遗址在修武县周庄乡李屯村东,遗址是一个地势缓慢抬高的漫丘地,台地边沿随处可见陶器残片。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此采集的标本有素面陶盆、印文陶罐、粗绳纹陶罐以及方格纹陶片,大部分为灰陶,少量为红陶。
有人曾经调查统计,安阳、新乡、焦作、济源、洛阳一带的汤帝庙有100多座,与考古发现的商代遗址相吻合,也与商汤进攻夏桀的攻击路线大致相符。而府城的汤帝庙,虽已毁于“文革”后期,但它却在周边地区享有很大名气。按照村民所说,汤帝庙所处位置正在古商城东门外一个九龙朝圣龙脉的风水宝地上。村民们传说,汤帝庙是在商朝中兴时期,人们为了纪念汤王爷在商城起兵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一座大型庙宇。它和商城古城一脉相承,是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古庙。如果此传说为真,那么它还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汤帝庙。
先商文化曾在古修武一带酝酿和延存数百年,到商汤时期,它在现在的府城村进行了一次集中喷发。它的文化井喷,使我们对遥远的夏商交替那段历史的了解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同时也改变了焦作的历史,把焦作的历史追溯到了3600多年以前。2001年6月,府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