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庭(约1600~1680年),字奏廷,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明末武庠生(科举时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也称秀才)、清初文庠生,曾任乡兵守备。他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集诸家之长,加以继承和创新,始创陈式拳法,后世称之为陈式太极拳。
陈王庭塑像。(本报资料图片)
博爱李氏老家谱中提到:“大明洪武四年,始祖李公讳清江、妣王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聚之洪洞大槐树荫,应诏徙跋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辨,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栽培二柏、架葡萄铭物别焉。忘弗年久尘,世裔眷怀,逢年大节、苍龙昂首之日,民乐邑舞,百里跋涉,千载寺逢,揖祈三教圣灵,拜谢僧道圣师舍食、传拳、养脉恩矣……”“李信(1606年~1644年),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刀)名传数省……”说明温县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与博爱县唐村李氏始祖李清江等人都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阳、温县一带的,迁徙过程中结下了友谊。从此,几家人多有交往,以致有亲缘关系。李氏始祖与陈氏始祖相友善,李氏家族的李春茂(李氏第八世)与陈氏家族的陈抚民(陈氏第八世)相识又有亲戚关系;李春茂之子李岩等人与陈抚民之子陈王庭(陈氏第九世)又有亲缘和友好关系。李岩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现有多种史料记载陈王庭出生时间约为1600年,据此判断,两人年龄相差不多。上文中提到“姑表”,是因为李氏第七世李政德的长女(李春茂的胞妹)嫁给陈氏七世祖陈思贵的儿子陈抚民为妻,生有四个儿子,陈于阶、陈王庭、陈王前、陈易弼,为陈氏第九世。所以,李、陈两家第九世有姑表亲戚关系。
陈王庭年轻时曾多次到河邑唐村,跟李仲、李岩等人一起交流拳术,拜千载寺博公武道为师父,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学习武功,时光流转,各自武艺都有长进。他们在商量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到寺里征求师父博公武道的意见。武道没有直接回答,他捋着胡须想了想,说:“你们回去再练练,明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上比比再说。”第二年农历二月二到了,他们在千载寺当着香客百姓的面、当着师父的面,把各自练习的拳术套路在戏台上打了一遍。随后,在禅房里,博公武道说:“在无极养生功法的基础上,你们加入其他拳法,融会贯通,打得好。奏廷的拳更有特色,虚实开合,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鉴于强身健体、不受欺侮、看家护院等需要,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以及附近村庄习拳人中间逐渐传开。
□王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