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极资讯  太极机构  视频教学  太极历史  太极养生  太极名家  太极流派  太极视窗  厚重怀川
 您现在的位置: 太极拳网 >> 厚重怀川 >> 怀川人文
陈王庭与陈式太极拳(下)

信息来源:焦作晚报  更新时间:2014/12/2 16:03:53
     《温县志》(卷之十一·宦迹)记载:“吴从诲(安平人,举人),府通判署县事。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温城。从诲亲冒矢石率众御之。寇不得渡。从诲曰:‘水战利火攻。’命乡兵守备陈王庭、千总郭忠等纵火焚船,贼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以上事件发生在崇祯年间,明末这一时期的陈王庭年轻体健,武艺出众,曾担任乡兵守备一职,率领义勇军,在山东扫荡群匪,单刀挡贼匪千余人,威名大振。贼匪只要听说有陈王庭在的地方,便不敢进逼。

  明崇祯九年(1637年),天下动乱,陈王庭和唐村亲戚李岩、李仲同行到开封参加乡试考武举,由此出现变故,背负命案。陈王庭藏匿在外,潜心练习武艺,后见朝代变换,便隐居家乡,读书耕田,创拳艺习枪棒,教子弟拥经史。清顺治年间,陈王庭曾入乡学为文庠生。陈王庭政治失意、仕途无望,反而成就了他专心研拳的功绩。耕读之余,陈王庭在前辈祖传武艺和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采众武术流派之长,汲取《易经》、导引、吐纳之理,融合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蓄发相间、气贯形随等义理,演成内气与外形高度统一的新拳路,形成由浅入深的系统练功方法,体现了太极理念。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规范,加以完善,称其为太极拳。陈王庭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左右所写的叙怀歌(记载于陈氏老家谱),很能反映他的心路历程。在经历风雨坎坷之后,陈王庭退归岩穴,变得老成豁达、平淡清闲。

  太极拳并非某一个人所创,它是在前人不断开创、总结、领悟、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早期的太极拳被称为长拳、绵圈、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陈王庭所编拳路被称为太极拳一至五路、炮锤一路、108势太极长拳一路、双人推手和太极刀、枪、剑、棍、锏等器械功法,尤其以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出众。随着世代传习、演化,陈王庭所编拳路又新增了两套。前五套被称为老架路,后两套被称为新架路。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每个拳式都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有卷有放、有虚有实、有轻有沉,并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且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较多;练习原则要求意、气、身形三者密切配合,以意念带动气血运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腰动脊转,节节贯穿,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刚柔相济,循序渐进。

  陈王庭是一位民间武师,文武双全。随着时代变迁,其后人陈所乐、陈有信、陈发科(1887~1957年)等将陈式太极拳术、器械不断传承发展,历经兴衰更迭,又逐渐衍生出杨氏、和氏、武氏、孙氏太极拳等流派,风格有所变化,传承者又遍及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得到进一步传承。至今,焦作市积极开展“一山一拳”精品旅游活动,传播、推进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太极拳之风尚传到世界多地,其影响力在其他武术功法之上,习练太极拳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

  作者:王 东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8797395,13839122555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邮编:454002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MAIL:cnjzrb@163.com 豫ICP备05017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