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宫咏
木栾雄镇(1)傍城阿,
艺祖(2)当年从此过。
两岸绿杨环沁水,
一原芳草蔚黄河。
山涛祠(3)古莺花老,
天乙(4)坟荒岁月多。
妙乐塔(5)前聊纵目,
清风岭(6)上有悬萝。
(1):木栾镇即现在的木城镇,是武陟县政府所在地,古称穆陵关,南临黄河,北倚太行,沁河从镇旁穿过,恰在沁河坐湾处,水深靠岸,成为天然的渡口码头。清道光年间《武陟县志》记载:“怀庆府素称商国,武陟木栾店更为一大商都。”
(2):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唐玄宗《起义堂颂》称唐高祖为艺祖。清顾炎武《日知录·艺祖》也说:“人知宋人称太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然则艺祖是历代太祖之通称也。”该诗句中的“艺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怀庆府志·舆地志》载,武陟县城北五里龙睡村有一卧台,广十丈余,高六尺许,相传宋艺祖过此憩息,村名由此而得。
(3):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山涛墓位于武陟县城西南17公里大虹桥乡小虹桥村中。原墓冢高4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面积500平方米,1966年~1976年被夷平。墓前原有碑刻数十通,其中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武陟县事毛验所立的碑刻通高l.78米,上刻双线楷书“晋侍中吏部尚书山公墓”;清代钦加运同衔署武陟县事骆文光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立碑刻通高1.78米,楷书“晋侍中新沓伯山公之墓”。山涛祠之拜殿内存重修山涛祠碑记9通,记述了山涛的籍贯、生平及死后葬于此的史实。山公墓祠并存,并以山涛墓为主。墓前为山涛祠,东西宽60米,南北长70米,占地4200平方米,现存拜殿、东西配殿等4座古建筑,另有其父冤句令墓和其子山简、山遐墓等12座墓组成山涛墓冢群。
(4):天乙,即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汤、武汤、大乙。《括地志》载:“武陟县东三十五里商村,有商‘成汤陵’。”清《怀庆府志》墓葬卷有同样的记述。1963年,成汤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陟县商村的“商王庙”与“成汤陵”同处一地,最值得研究。商村现存的《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明确记载了该庙是在以前旧址基础上重建的史实。商村的村名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商汤葬于此有关。
(5):妙乐寺塔,位于武陟县城西,建于后周显德二年。妙乐寺塔整体设计、砌作工艺及建材质量均属上乘,千余年来,虽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妙乐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2001年,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清风岭,一座东西走向,贯穿武陟、温县、孟州三地的山岭。《怀庆府志·舆地志》载,武陟县清风岭“在县南十里,西连孟、温,南目间广武,蜿蜒而东,抵于黄、沁之汇流,中多名刹。”《怀庆府志·舆地志》还载,温县清风岭“在县东北,东西长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