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马村区是焦作市一个行政区。该区有上马村、中马村和下马村。相传武王伐纣时路过此地,周武王在上马村处上马,在下马村处下马,故将两地叫作上马村和下马村;中马村因居于上马村和下马村之中而得名。然而,马村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
清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上马村古有一座神农庙,现已无存。传说,神农庙建于明初。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氏族表》和该村民国五年《苗氏宗谱》记载,上马村迁居最早的人口是苗姓,系明朝万历年间自山西迁来。据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已有上马村。
据当地人回忆,过去在上马村附近,一个叫东山门口的地方,有一个不知何年遗留下来的石槽,还有一个石马。上世纪土改后石马不知所终,估计被埋入深坑里。这个石马的发现,为考察村名的由来提供了新的依据,因石马而取名为“马村”也是有可能的。而源自武王的传说因查无实据,有些勉强。
演马庄:马村区东有个村叫演马庄,村名的来历当地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操演军马,后人取“演马”为村名;另一种是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处治疗病马,病马治好后曾骑马演习,故名“演马”。
以上虽是传说,但此地也有古迹可引为旁证。据当地人介绍,此地有一个上马台,是用青石刻成的,呈“人”字形,有圆形底座,底座中间有台柱,高约3尺。上马台是为便于上马而设立的,也可以在其柱上拴马,故也称拴马桩,“文革”后不知下落。由此证明,此庄原为骑马演习场所无疑。此地还有个地方叫跑马路,为古人骑马演习时所用。后来演马庄有小演马、大演马之分。
亮马村:马村区演马街道有个村叫亮马村,传说亮马村原名亮马台。在金末元初时,有一位名叫白士奇的将军,曾在这里操练马队,故取村名为亮马台,后演变为亮马村。又传说,过去村里有白士奇的坟墓和白士奇盖的戏楼,至今还流传着“白楼洼”、“白路地”的地名,即白士奇的住宅和坟冢。
该村村名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周武王伐纣时曾在这里设置亮马台,检阅马队,演习战马,故而得名。
马作:山阳区光亚街道有个村叫马作,过去也叫马家作,系因马姓在此开设作坊而得名。据当地人相传,早在南宋前就有姓马者在此以铸铁为业,开设作坊营生。
明朝初期,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此,并以锻铁为业。该村《王氏族谱》载:“王氏自元明之际,迁河南修武之马作。”马作王氏家族出了个历史名人王印川。王印川(1878年~1939年),清光绪举人,民国成立后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中国进步党理事、天津《国权报》主笔、北京国民政府众议院秘书长、总统府顾问、河南省省长、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等要职,1937年回家乡马作村闲居,1939年因拒绝任伪职在天津绝食而死,终年61岁。
白马门:中站区龙翔街道有个村叫白马门。村名的来历有以下传说:白马门村西北山上有一自然形成的山洞,当地人称作龙洞。传说山洞里不知何时住进了一条黑龙,祸害生灵。山里有一个小伙子决心除掉黑龙。他在仙翁的指引下,骑着一匹白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东海龙宫,请来老龙王降伏了黑龙。但是,小伙子骑的那匹白马也累死了。人们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就在埋白马的地方建了一座牌坊,牌坊似一座山门正好把住了进出山里的道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作白马门。日后这里形成了一个村庄,就起村名叫白马门村。
还有一个传说,过去这里有一座山门,山门里有一片树林,林中住着一只白猫,人们就将这有白猫的山门叫作白猫门。有一年,有位将军领兵行至此地,询问是何地名时,百姓回答白猫门,将军误听成“败马门”,认为不吉利,便回兵改道了。后来人们就把白猫门叫成了败马门,久之又演变成白马门了。
焦作与马有关的地名还有一些,如马涧村、马界村、马坊村等,不再一一赘述。□许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