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秧歌:北朱村的秧歌起于明代,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渊源。北朱村始祖张昺,明代洪武年间在都城南京为官十多载,历任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及兵部、礼部尚书等职。家眷仆从随之迁至,逢年过节爱看当地文艺演出。张昺建文年间出任北平布政使,受密命只身前往北平监察燕藩,不幸泄密,受骗遇害。家眷闻此噩耗星夜逃离,在朱村隐居下来。后来,明主们多次为张昺及“建文诸臣”平反昭雪、封谥,并“发帑建祠”,“有苗裔着恤录”。直到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北朱村“张忠烈公祠”落成庆典时,以前小规模的南方秧歌又扭了出来。在之后的数百年中,不断融入我们当地秧歌的精华,形成了一整套结构完整、技艺脱俗的北朱村秧歌。
二、高跷:北朱村高跷是杂技性舞蹈表演,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忠烈公”张昺15世裔孙张发祥热心公益事业,出资组建了踩高跷队。高跷用上粗下细硬杂木做成,高低根据踩者身高分为高、低、中三种。
三、抬皇杠:北朱村流传下来的抬皇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附近的新店村农历正月初八是火神庙会,北朱村抬皇杠赴会时途经数村、尽展风采。杠象征运输工具,用宽厚的竹子做成。一盘杠由杠、箱架、宝箱、箱环和顶旗五部分组成,重七八十斤。一组杠有5人:抬杠者和护卫各2人,押运官1人。演出时,鼓、锣、镲等打击乐伴奏。表演队形有“一条线”“单出头”“五福捧寿”“八仙过海”“十三太保”和“串杠”等。北朱村的“串杠”可是一绝:抬杠者一起用力颠杠,不用手扶,那杠就“啪”地一下同时越头而过,稳稳当当地落在了另一个肩头上。北朱村抬皇杠因此远近闻名。
四、旱船:北朱村旱船是民间游艺表演形式,上百年的演出久盛不衰。旱船用长六七米的竹竿熏烤成椭圆形的“船架”,再围上彩绘丝绸当“船身”,下边缀的丝穗行走时如“漂水”状。“船身”扎满绢绸花朵。“船身”高度以表演者身高而定。“船顶”拱形、内挂的灯笼和小镜子闪光耀眼。演员有“船工”和“坐船”。动作有“起锚”、“行船”和“表演”。“船工”划桨弯腰弓背,“坐船”左右、高低晃动“船身”,若行云流水,张弛有度。通常还有《白蛇传》、《花木兰》等剧目及自编唱词配之表演。北朱村旱船表演精彩,老百姓喜闻乐见。
五、八音会:北朱村八音会早在前清时期就有文、武场表演。“八音”寓意器乐之多,“会”为乐器合奏意。主要有唢呐、笙、笛、二胡和大鼓、小鼓、小锣、钹、镲、梆子、碰铃、木鱼等打击乐器。
六、粉条:北朱村粉条起于明代。建文年间,北平布政使张昺蒙冤遇害后,其长、次子逃到了朱村,兄南弟北。到了冬季,居住在北朱村的张昺次子资实已尽,便想到了做粉条生意。在南京时只是好奇地在朋友那里学会了下粉条工艺。为了生计,便在街上垒了锅台,做起了下粉条生意。因所下粉条筋道、光滑、口感极爽,远近客户盈门。后来张昺平反昭雪,此门张氏舍不得离开,粉条工艺便流传了下来。如今,北朱村做粉条生意者竟有数十家。
七、小磨香油:北朱村小磨香油始于明代。张昺次子逃到北朱村后学会了磨制小磨香油。到了张昺曾孙张琏,小磨香油技术更加高超,自产自销。一天。张琏游乡到府城村,回乡探亲的安庆知府王璠见其气度不凡,就选为佳婿。张琏从此愤读,科举得中后任山东省安丘县儒学训导,署县正堂事(正七品)。张琏赴任后,其后裔舍不得放弃小磨香油生意,从而流传至今。如今,北朱村仍有小磨香油油坊数家,醇香名声在外,不少市里人慕名上门购买。
八、风味小吃不翻儿:北朱村风味小吃不翻儿,流传了至少300多年。不翻儿是一种美味形奇的烙饼。烙这种饼首先需要铁合金铸就的鼓顶小鏊,鏊边沿宽而槽深,中间凸起;二是用小米面糊,因小米面光滑细腻,不易粘底。为烙得松软,还需发酵面粥;三是添加作料花椒、八角、小茴香粉等天然香料;四是掌握烙烤技巧与火候,不至于夹生与烤煳。此饼数十年前还是走亲访友的佳品,现仍流传于北朱村。
九、舞围竿:北朱村舞围竿是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俗称“围儿”,焦作仅此一家。北朱村舞围竿源于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是该村张氏始祖张昺“忠烈公”祠大殿落成时的庆典节目,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围竿用粗竹竿做成,装饰品有红、绿、黄色的彩绸和铃铛,竿头系挽绸绣球,美观而有声响。舞围竿是姑娘团队表演,队员身高1.6米以上者18~20人。舞围竿表演场面宏大,动作舒展、优雅,分为行进与场地表演两种。行进时动作舒缓,侧身稳步向前。
十、生石灰:北朱村生石灰清末民国初年就名震西安和全国。当时,西安修复古城墙及兴庆宫,公开向全国招标采买建材。北朱村民族企业家张瑞彩用铁路运输100公斤样品投标,在数家中标产业中一举夺冠。
□ 娴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