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各个地区疫情信息中不难发现,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多数为中老年人,且大多数死于并发症,也就是说,感染病毒后,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较低的人,死亡风险较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抗击疫情关键阶段提出:太极拳对免疫力有特殊作用。“2019年年初,钟南山院士就已针对慢阻肺患者,进行了太极拳康复锻炼研究。这次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的人,相较于使用其他康复办法的康复人员,在生活质量量表、步行距离、呼吸困难量表、股四头肌肌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9月25日,市朱天才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张均花说。
她认为,习练太极拳能起到舒活筋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等功效,对改善高血压和血管硬化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像发烧、感冒之类的小毛病,打几套拳出点汗,也会起到不错的预防作用。“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自身健康,在病毒疫苗没有正式推广之前,习练太极拳,提升免疫力无疑是我们防病毒、抗病毒的最好方式。”张均花说。
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呢?
她表示,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集易经、中医经络学说、道家的养生术及传统的兵法等古代哲学思想创编而成。其次,要明白太极拳是内家拳,是意气运动、弹性运动、螺旋运动、虚实运动、节节贯穿运动、一气呵成运动、刚柔相济运动、快慢相间运动。
其中,意气运动指的是太极拳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拳术运动。意气运动就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习练太极拳时,要始终着重用意,好像在做“意识体操”,这种“意识体操”隐于内在的是内气的活动过程,显于外在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这就是以气运身。所以,练拳应将意、气、形、劲结合起来。
弹性运动。就是说习练太极拳时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如常说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要身躯放长。而含胸拔背则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把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则是让腿部得以圆活旋转,在这种特定的姿势里达到身肢放长的效果。身肢放长就产生了弹性,有了弹性进而产生掤劲。
“螺旋运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缠丝劲。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甚至内脏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作用。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击我任何一处,便可随其方向略一转动,化解开。”张均花说,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半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在技击方面,缠丝劲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虚实运动,张均花表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习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实则右足应虚。这是调节闪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练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的虚实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节节贯串运动,就是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到胯关节,做到没有丝毫间断,这就是下半身的节节贯穿。通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穿劲,不仅为“周身一家”的功夫打下基础,还可为发劲提供条件。
关于一气呵成运动,张均花说,太极拳要求在练全套拳架时能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练拳练得快而不散,练拳练得慢而不滞。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有折叠;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有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做到这些,就可以在练拳或推手搏击中,使内劲在关节贯串运动中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同时,她认为刚柔相济运动,要求习练者化去原有的僵硬劲,从而达到全身放长,刚到极点而成柔,以达到放松的目的;柔到极点而成刚,以达到刚落点的发放。每个拳式的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动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这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
“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在练拳中尽力求慢,因为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与否。但慢要在提起精神,在神不外散的前提下求慢,不然,就会出现意滞、神呆的现象。”张均花说,太极拳是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特点,练出来的太极拳自然就有了韵味,也就起到了健身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