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州,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现为和式太极拳耍知道馆馆长。国家武术六段、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级按摩师,曾担任五届全国和式太极拳大赛裁判。作为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曾应邀出席吴式太极拳峰会,并先后应邀参加2016年三亚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2017年三亚南山第二届世界太极文化节。其自幼受习武环境熏陶,经年习武,自1988年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启蒙于和学俭、和保森、和定乾三位老师,又经多位太极拳大师指点,后又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结构、脏腑脉络运行、中医推拿针灸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将中医传统按摩手法与太极拳养生理论相结合,实现医理与拳理的相互渗透、糅合。
一天,和式太极拳耍知道馆里来了一位30多岁的女士。她说自己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在医院治疗后效果不很明显,后来在朋友推荐下,特意来拳馆咨询。通过交流了解到,医生给她开的“运动处方”是倒走训练,没想到却在锻炼时摔倒了,卧床半个多月才下床。
“你来倒走,我看看。”该女士闻言站起来演示后,我发现她在倒走时,由于视野有限,平衡把握不好,极易摔跤。我就建议她在倒走时双手画圆,随身体的运动保持平衡,并步走“川”字,便于随时调整身体重心,也更有利于加大腰部前后的摆动幅度,从而更好地放松腰部。
其实,这一动作就是太极拳招式中的“倒撵猴”。
相信大家在公园或广场上,总能见到倒走锻炼的人。同正走相反,倒走是一种反序运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具有其他运动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倒走最广为人知的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作用,很多人都因坚持这种简单而有效的锻炼而摆脱了腰痛的困扰。
倒走之所以能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其原理在于人体有三个曲度,向前走时,腰臀部的摆动幅度小,反之,倒走时则幅度大,能充分锻炼腰椎,使得腰椎间隙变宽,腰椎间盘压力变小,并有助于已突出的髓核回纳,再加上腰部的前后摆动,也能使腰椎间盘前后厚薄的状态得以调整,故而长期锻炼,能避免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然而,倒走却有着诸如场地、平衡等安全因素的制约,比如要选择封闭的空旷平坦场所,最好是操场,避免意外摔倒。“倒撵猴”不仅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且无安全隐患。同时,这一动作要求双臂轮流画圆保持平衡,还能充分锻炼背部。因为是倒走练习,能放松腰部,让身体在倒走中更加稳当。
看似简单的一式太极拳动作,之所以能够治病、防病,在于其背后奥妙无穷的拳法、医理。有《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亦云:“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而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由于脚的开合与力量下行,可使脚部的经络与穴位,尤其是涌泉穴,得到刺激,因为其为足少阴肾经中重要穴位,其刺激可有效带动肾经运行,使肾气充盈,之后抑制心火上升,而达到《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离中虚、坎中满”之功效。
此论有一形象比喻,将腰比作车轴,需旋转,则膝是活塞,可调节轮子转的方向。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从而有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并通过脊柱的纵向对拉、开合,促进真气的产生,进而强筋骨、增生机。
同时,腰脊与五脏六腑有很大关联,分布在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是最长的阳经,是产生阳气最长的经络,所以通过腰脊及背部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阳气的产生,而且腰为肾之府,肾为本之源,通过腰的运动还能有效刺激肾脏,促进肾脏功能增强,而肾主水有濡养骨骼和各个关节液产生的作用,所以通过腰部运动,可有效预防腰部和腿部骨质增生等问题。
这正是:
大道至简倒撵猴,常练可治椎间盘。
太极拳理正相应,强身健体养本源。